64.第□□章 永安元年(2 / 2)

不过韩世栋不说,他也能略微猜到一二,是为军校那群学子来的,估计还和他随手出给学子们的考卷题目有关。

果不其然,韩世栋下一句就说到了那第二卷:“臣今日入宫求见,是想知道陛下对军校学子日后的安排。”

要是他父亲韩元,亦或者他父亲的学生了林复,大概都不会如此直接问出来。

不过晏玄钰也挺喜欢这个性子,他道:“你且放心,朕既然建了军校,又投入诸多人力物力,便不是想消遣他们,你若这几日不来朕也会派人寻你说此事。”

“朕想让军校的学子们进行一场实践。”

说白了就是劳动实践,那日和林复一起批阅卷子,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这群学子说起来都是京城里长大的,再不济也是个京城富家公子,对外面一切的了解都只在书籍上,所见的人也十分有限,所以那日选出的答卷,即使最好的一张也有些空泛的毛病。

如果考的是诗经典籍,旁人未必考得过京城世家大族的公子们,但若是关乎到民生,单凭想象可说不出什么门道来。

晏玄钰大致讲了,韩世栋沉默半晌,“陛下所言甚是。”

但是晏玄钰的话让韩世栋心里更多的是几分激动,这么说,他的学生们是会被用起来的!

“韩大人就如此在意军校学子啊?”晏玄钰开玩笑似地试探了一句,“朕记得他们可都曾是京中纨绔,其中不乏品行不端之人。”

韩世栋正了神色,“陛下那还记得,那时曾对臣说过一句话——有教无类,如果真的能通过教化改变他们,才是为师者的真正意义。”

“臣,一直记到今日。”

晏玄钰说过的话何其多,他怎会记得那时说了什么?他皱眉回想了当时见韩世栋的场景.....他好像确实对他说过一番话,不过初衷是想安抚一下他,希望他别做出什么事来打乱了他的计划,没想到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听完他的话韩世栋直接羽化了.....

晏玄钰深沉道:“你做得很好。”

“其实他们也在教臣啊。”韩世栋叹道。

读书人心里自有一套,晏玄钰没在跟他接着谈论下去,他有预感,再谈论下去晏玄钰的文学素养就无法支持他完成这场谈话了。

于是他说起了韩世栋很感兴趣的东西:“朕记得现在京城军校里还有一百三十位学子,朕可以给你这个特权,由你来分配他们分别去往大周何处进行‘实践考试’,你只管分配,其他一切由朕来提供。”

“届时你要与他们说清楚规则,这不是去玩闹的,关乎到未来他们离开军校后会走到哪里。到了所分配的实践地点之后他们只能是最低级的小官吏——当然是暂时的,不会在官府留下名字。每人身边都会有一个考核人员进行加分减分,若有违规者直接开除京城军校学子身份。”

说完晏玄钰转念一想,万一真有人想靠违规脱离军校呢?

嗯....那也正中他下怀,往好处想想,这是又“提纯”一次啊。

晏玄钰给韩世栋安排了任务——让他将一百三十位学子分到大周各个地方后先给他过目,经过他的同意再给到学子手里,度过准备时间后学子们就要出发了。

韩世栋焦灼地来承天殿后领命离去。

这场考试后,这一批人就可以毕业了。晏玄钰想,他们大概是特殊学子了吧?既是第一届学生,人员构成也十分特殊,都是曾经京城里各家的纨绔或没存在感的公子。

以后的京城军校需要考校方得进入,不仅收官宦子弟,还会收平民子弟。

...

晏玄钰懂韩世栋的焦灼,军校现在的学子归根到底都是京城贵族或官员后代,而晏玄钰刚刚对京城进行了一次没流太多血的大清洗——按照晏玄钰的话来说,没犯多大罪的一律发配到大周那些偏远的地方去开荒。

他还是一个十分仁德的君主,给那些被流放的人准备了随行医者,往北走的发了衣物等御寒物品,往南走的....就带点工具和食物。

毕竟他们去的地方需要自己用双手去开垦。

大周虽然是一个架空的朝代,但是基本版图和晏玄钰前世历史中差不多,比如在南国东面的大周领土还未被开发,根据晏玄钰的推理,南国能种的,那块地也能种,他还给南国东面的那块大周领地起了个名字,叫海德城,到时候尝试种南国特产的东西。

由此也疏散了原本京城聚集的人口,实现了人口流动呢,晏玄钰在心里给自己点了个赞。

至于他们是不是自愿流动.....咳咳。

当然,晏玄钰也不怕他们还贼心不死,因为押送人员可不是去了就回来的,他选了一批人跟随流放人员,到了晏玄钰指定的地方后他们会在当地建起来一处改造地,每天严加看管,日出而作日落还要在室内进行劳动,绝对安排的满满当当,一天下来脑子里最大的渴望就是躺下休息。

这个计划既将流放人员安排的满满当当,也能让改造地区慢慢发展起来.....

晏玄钰还发了一条诏令,不管是谁都可以在官府处报名去海德城和黑河城等地参与开发——当然会给相应的报酬奖励。

...

大周昌平三十二年,皇帝下诏兴农事,劝课农桑,同时鼓励商业发展,开始在各地推行政策,改年号为永安,此年为永安元年。

由此,先帝年间已露衰相的大周由此焕发新的生机。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