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九章 造不如买?我们就是要自己造!(2 / 2)

大国工业 华东之雄 6524 字 1个月前

四足机器人公司、人体外骨骼公司、四轴飞行器公司、龙芯公司……

此时,秦锋刚刚把龙芯公司的牌子挂上,然后向身后的人说道:“黄老,这个牌子就挂在这里了,以后,这里就是咱们龙芯公司的所在,地理位置不错,离大家的住所也不远,你们先搞设计,等我把设备买齐了,咱们就能开工造!”

秦锋说要投入两个亿,但是绝对不是投入到摩托车厂上,而是这些高科技,尤其是造芯片!

黄老点头:“秦总,你很厉害,我相信你的承诺,我们也会努力,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找志同道合的人……”

话还没有说完,一辆轿车疾驰而来,正在准备点鞭炮的项静也停了下来,看着车上下来的人。

“小锋,你们今天是挂牌仪式,这么重要的时刻,怎么不通知我?”王钢首先下来,笑呵呵地说道。

“王伯伯,咱们只是挂个牌子,还没有正式开工。”秦锋说道:“到时候肯定会请各位领导来捧场的。”

“小锋,你们打算要造芯片。正好咱们742厂的同志来首都汇报工作,我就把徐工给请过来了,他们742厂是咱们国内芯片第一厂,有很多经验,值得你们学习。”

说起742厂,外行或许没听过,但是,说起华晶来,那就大名鼎鼎了,它可是国内芯片产业领域里的黄埔军校,中芯国际、华虹、长电等等,都有华晶人的身影,而这个集团的前身,就是742厂。

742厂有多牛?就在去年,生产集成电路3003万块,占据全国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国内的电视、收录机等等,几乎用的都是742厂的产品。

“各位,请到我们的会议室去。”秦锋立刻发出了邀请。

会议室的桌椅板凳还保留着,重新刷了一层油漆,看上去干净整洁。

“秦总,要说造芯片,还是得从国外采购设备。”徐工也很实在,开口就介绍起来了经验:“我们742厂就是靠着从东芝公司引进的5微米全套生产线发展起来的。现在,我们计划继续从东芝公司引进3微米生产线……”

秦锋皱起来了眉头。

“秦总?您怎么了?”徐工也看出来了秦锋脸色的不对:“您放心,岛国有很多先进的芯片生产企业,比如岛国电气株式会社,也就是nec,这个公司的实力也很强,你们完全可以和这个公司合作,全套引进他们的3微米生产设备,甚至还可以提升到1微米的设备,你们有钱,通过引进他们的先进设备,完全可以获得世界一流的芯片生产能力……”

“徐工,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在86年,上级提出来了531战略,要推广以你们742厂为基础的5微米技术,同时研发3微米,攻关1微米,到你们这里,就成了全套引进了?”

“没错,上级是提出来了,但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话,耗资太大,研制出来的设备还是落后的,所以,我们最好的办法就购买,自己造芯片生产设备,哪里有买的好。”

秦锋的脸色难看起来。

王钢也看出来了秦锋的不悦,他对秦锋很满意,这是个干大事的人,有本事,有手段,还有满腔的报国热情,秦锋要投入巨资搞芯片,他也想要帮忙,但是现在看来,似乎是起了反作用。

“没错,我们自研的设备或许是落后的,但是,我们自己能造,就能避免被外国卡脖子。如果我们自己不造,造出来了自己不用,那我们就不会有自己的芯片生产设备,我们就只能看外国人的脸色,如果外国人对我们来个制裁或者封锁,那我们就会原地踏步,芯片领域里的摩尔定律,会让我们迅速落后。”秦锋说道:“目前,我们国内最多引进个3微米的工艺,再看看国外,英特尔的386处理器已经用到了1微米的工艺制程!如果我们只靠引进,永远都只能引进落后世界的工艺!”

“秦总,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我们国内并没有成熟的芯片生产设备……”

“有。”一直没有说话的黄老开口了:“清华大学的徐教授已经开发出来了投影式光刻机,这是第三代光刻机,在80年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达到3微米的精度,可惜,国内没有一个企业用。”

说起芯片来,就不得不提到光刻机,毕竟制造芯片的第一步,就是把线路刻到硅片上,这就需要光刻机。

东方在这个方面并不落后,早在1965年,国内就制造出来了65型接触式光刻机,到了1977年,国内的1445所又研发出来了gk-3自动光刻机,但是依旧属于第一代的范畴,而美国人早在五十年代就研制出来了类似的光刻机,所以,一般都认为东方的光刻机和西方有20年的差距。

20年的时间,两个代差,怎么追?

清华大学的徐教授给出了答案:弯道超车!在他的带领下,国内的光刻机发展越过了第二代接近式光刻机,直接就瞄准了当时最先进的第三代投影式光刻机的研发。

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到了80年,国内第一台投影式光刻机研发成功!

这个时代,asml还没有任何名声,著名的光学设备厂商珀金埃尔默从1967年就在研发这种技术,到了74年,才研发出了世界上首台投影式光刻机micralign100,而咱们在80年也就已经搞出来了,和西方的差距缩短到了六年!

当时这种光刻机就能生产3微米的芯片,可惜,没有人用!

这些年来,徐教授还在继续改进光刻机,可惜,依旧没有人用,社会上充斥着造不如买的思想,花费巨资研发的机器没有企业用,就无法转化成为利润,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进入九十年代,徐教授眼看自研的光刻机无人问津,最后只能转变方向,研究光盘去了,东方的芯片产业和西方的差距再次拉大。

“徐教授的产品还有待验证,我们企业是要选择成熟的设备,我们不能冒险,让国家宝贵的资金打水漂。”

“如果没有企业买,那就永远都不成熟,我们自己的生产设备就永远都发展不起来!”

“秦总,你说的对,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应该支持自己的企业,但是……”

“但是,在大家伙的眼里看来,就是造不如买。”秦锋接过来了他的话茬:“别人不愿意买国产的设备,我们自己买!别人怕不成熟,我们不怕,宁可我们初期的产能低一些,我们也要支持国产!”

同样都姓徐,但是,徐工和徐教授的境界差太多了!国家提出的531战略,原本还等着国内大厂来跟进呢,但是,最大的芯片厂都不愿意用自主研发的,只知道买买买,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企业也都只知道买!

黄老的心情复杂,她知道国产芯片发展的艰难,也知道国产芯片制造设备更加艰难,秦总没有其他人的短视,一直都把目光放在国内,这样的人目光长远,值得自己为他工作!

王钢在一旁也是感慨万千,他原本想要带着徐工过来,介绍一下他们742厂的发展经验,但是现在看来,他自己是多余了,秦锋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的追求。

“小锋,你们要支持国产,咱们政府也会支持,你们打一份报告上来,咱们向上级汇报,你们走国产路线,支持531战略,国家也得表示表示,哪怕只拨给你们几十万,也是个态度。”王钢说道。

虽然国家已经放弃了大规模集成电路,但是实际上,国家也看到了芯片生产能力不足的危害,所以,国家也是支持的,从531战略到908战略等等,国家都在试图扶植起来自己的芯片产业,可惜,芯片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规律,靠政府的行政干涉是不行的,因为冗长的采购手续,会让原本处于先进水平的引进计划而落后。

不过现在,也是可以申请一笔经费的,王钢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支持他的计划。

现场就剩下徐工在那里尴尬着了,他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最终,语气复杂地开口。

“秦总,你们如果不愿意和nec合作的话,那首钢可能就要下手了。”徐工说道:“这几年,首钢也想要向其他领域发展,他们看好芯片的未来。”

首钢造芯片?

秦锋当然知道这个过程,首钢雄心勃勃,甚至喊出来了首钢的未来不姓钢之类的口号,最开始的合作是很不错的,盈利能力很强,但是,芯片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每隔几年就会更新换代一次,于是,在更新换代的时候,nec提出来了要增加股份的要求,于是,nec占的股份从百分之四十提升到了百分之五十一,彻底控股。

这还不是最过分的,到了九十年代末期,芯片疲软,于是,nec就把订单给了自己本土的芯片厂,至于首钢的工厂?反正亏的又不止他们,最后只能亏损到倒闭,首钢造芯失败,转型成了房地产厂商。

这段过程,让人唏嘘,和外国人合作,是没有未来的!靠别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