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画的隐款(2 / 2)

还有同为三大家之一的李成,其《读碑窠石图》残碑的碑侧有小字两行,一书“李成画树石”,一书“王晓补人物”,特别神奇。

除此之外还有郭熙,李唐等著名大画家的作品都有隐款。

将游鱼图在玻璃柜上缓缓展开,沈愈决定也细细找一找。

反正今天有大把的时间,就算找不出隐款,但凡能考据出某个钤印来,此画那也是价值大涨。

画中,桃树,花开正艳。

寒潭,雾气蒸腾。

花瓣,沉沉浮浮。

水草,随波摇曳。

鱼儿,栩栩如生。

画中满水,水中有鱼,鱼水相融,生机盎然。

“好画,无上神品!”沈愈感觉任何字画收藏家初看到此画都会如此夸赞。

因光线明亮而出现景物变化的古画,沈愈确实第一次看到,再次用强光手电照射,隐藏的画名与鱼儿自动现出,将手电挪开,又全部消失,端的是奇妙无比。

古画上的鱼说起来很有意思,它不是人们熟知的鲤鱼,鲢鱼,也不是鲫鱼,草鱼。

而是一种叫作“鲦鱼”的鱼儿,差不多所有古画上都是这种鱼,要不是专门研究古画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一点。

鲦鱼群居,体形修长,行动迅速,成年鲦鱼的体长约为小鲤鱼般大小。

鱼眼位于头的前部,鱼背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则为银白色。

这种鱼儿是淡水鱼,主要生活在河流湖泊中,春秋两季节在沿岸水面游泳,冬天则在深水觅食,食物主要为藻类,水草等。

至于这种鱼为什么会被古代所有画鱼名家所钟爱,成为游鱼画的专属用鱼,沈愈其实也搞不明白。

如果非要找一个理由,可能与《庄子》外篇有关。

据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古人崇古可能与此有关吧。

普通放大镜沈愈都没用,直接拿出了手持高倍放大镜,这种镜子可以将物体放大到三百倍,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可能存在的隐款都会显露无疑。

当然沈愈也不会真傻到要放大到三百倍再去观画,那样只能看画上的污垢了。

用它主要是因为这种高科技的放大镜比普通放大镜更清晰,放大个二十倍足矣。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细细看了数遍,沈愈感觉腰都酸了,却是没有任何的发现。

沈愈倒是没有什么失望,这东西怎么说呢,既然陈家请了无数鉴定师与掌眼师父看画,那肯定有人无数次看过这幅画。

假设此画有隐款,也肯定不会被轻易找到,若是容易找那也轮不到沈愈得到这幅游鱼图。

肚子饿了,沈愈懒得下楼买早点,烧水冲了一盒泡面,边吃边踱步,同时慢慢想着祖父曾经说过的一些古画鉴定秘诀。

传说古人看画有三不。

第一从不饭后看画,因为吃饭时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手不会沾染上某些油渍汤汁,一摸全到画上了。

第二不在醉酒时看画,有醉酒时画画的,但没有醉酒时看画的,就怕失心疯把画给撕了,或是吐在画上,所以有的收藏家会交代下人,自己醉酒要看画时一定不要将画拿出来。

第三,不在油灯下看画,古代没有电灯,只有油灯或蜡烛,万一不小心碰到油灯别说把画燃了,就是灯油溅到画上,对于爱画之人都是不可饶恕的错。

就连乾隆皇帝也是如此,据说他从不在晚上看画,只在下午闲暇时在三希堂观画。

“既然画会随光线变化,那若是在没有灯火的地方看呢?

“比如黑暗中?

“要知道古人是不会在晚上看画的,就是现代人也不会在漆黑一片中看,因为你什么也看不到。

“这说不定就是鉴定此画的灯下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