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90微米和130纳米,芯片再难也要自己造!(1/7)(1 / 2)

第152章

宝山区,华力半导体晶圆厂。

周国柱陪同张阁,在晶圆厂方面的带领下,参观了这个占地260多亩的厂区。

最终,一行人来到了一间会议室中。

到了这里,人已经很少了,除了天海府的领导,和张阁的随行人员,就只剩下晶圆厂的一群高管专家。

由于半导体晶圆厂的保密性,所有的记者此时都被排除在外。

眼看即将正式进入谈判环节,周国柱忍不住问道:“张先生当真打算投资华力半导体?咱们是自己人,也不瞒你,这个项目自88年建成以来,已经连续亏损九年了。”

张阁笑道:“正因为连续亏损九年,未来很可能还会亏损九年,甚至是十九年,所以我来了。”

他摊了摊手,有些自嘲地笑道:“我总不能每个投资都想着赚钱吧。

晶圆芯片现在我们是可以进口北美和欧洲 的先进产品,但是只要西方那些掌握了核心底层技术的上游公司愿意,他们随时都能够切断我们的供应链。

我们的下游制造产业做得再好,人家上游一断流,我们整个行业都要崩塌。

晶圆芯片必须我们自己造,所以像这种赔钱的投资,我不投,还会有谁同投呢?”

众人闻言都是哈哈大笑。

所谓晶圆,就是还未完成切割的芯片半成品,一块晶圆可以切成多个芯片,而芯片则是由N多个半导体器件组成。

在未来信息智能化时代,芯片的作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覆盖全行业各个领域。

特别是生产晶圆的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

既然是打算做底层技术,张阁就要做的极致,自己做芯片,然后还要自己开发系统,即便投入再庞大,亏损再多,也一定要做。

华力半导体是从88年就开始,就被国家重点扶持的科技项目,也是国内最早开始做晶圆半导体的项目之一,之后更是搭上了“908工程”的快车道。

但可惜的是,国内的晶圆制程技术,也就是光刻机,比世界最先进水平落后七代以上,在国内可以说完全没有相关基础,就像当年造蘑菇弹一样,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摸.索。

到如今,已经过了九个年头,投入几十亿,仅仅建成了五条晶圆生产线,能够制造七英寸晶圆,98微米级芯片,主要用于内销,在国外完全没有市场竞争力。

因此华力晶圆厂每年都是亏损,国家那点补贴根本不够,只能想银行贷款才能勉强维持生活,如今已经是债台高筑。

而国外,早在1985年就已经掌握了193纳米芯片的制程技术,并且最近已经取得了制程技术上的突破,即将进入130纳米时代!

“张先生,你觉得咱们厂怎么样?”

说话的是华力半导体晶圆厂厂长曹康,他身边还坐着几名晶圆厂的技术专家。

“国产芯片最大的难点,就是光刻机。之前我看到的那几台光刻机,应该是70年代国外淘汰的老产品,现在还能够正常运转,并且还能将它加以改造,制造出90微米级的芯片,说实话我很惊讶,并且很佩服咱们的科学家。”张阁说道。

整个260亩的工业厂房,占地很大,里面的设备看起来也很新,但光刻机国内没法生产,用的还是70年代的德意志产品。

两个字:寒碜。

除了一些国企会政策性采购之外,民营企业只会向国外订购……所以华力半导体根本没有市场可言。

这家晶圆半导体厂,唯一值钱的就是厂里600名技术人员,以及 人的专家组成员,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在追赶国外的芯片技术,且已经长达九年。

听了张阁的话,坐在对面的技术专家们开始说话了。

“惭愧,国家花费巨资投建这座晶圆厂,是希望能够摆脱国外供应链的束缚,生产出咱们国家自己的优秀芯片。但国外技术更新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国家很重视这个项目,前后拨款30多亿才建成这座厂,后来又陆续拨款二十多亿,厂里的每一个技术岗,至少都是大专毕业,所有人都是满腔热血。我们日益业绩的研究、工作,可谁想,辛苦几年生产出的产品,拿到国外去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