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势如破竹与席卷江山(1 / 2)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284 字 11小时前

面对来势汹汹的河北叛军,朝廷手忙脚乱之下可为手足无措,但还是勉强下了三道军令。

第一道军令,命西域经略大使王忠嗣,立刻带兵回转关中,并有权从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四镇兵马中选调勤王之军,统一管理。各边镇务必配合,否则以谋逆论处。

第二道军令,任命崔乾佑为两京兵马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屯兵洛阳,以潼关为核心布防,节制关中及洛阳地区所有军队。

名头虽然很唬人,但其实也没多少人,不过是给了个募兵的权力罢了,边军主力基本上都在西边没有回转。

第三道军令,任命方重勇为朔方、河东、幽州、范阳四镇节度使,领兵从河东回防关中,以蒲州为核心布防,务必死保防线不失。

这种就属于是担心方重勇也跟着谋反,直接让他“遥领”河北二镇,给的好处不可谓不大。

但就是暂时拿不到,只能看不能吃!

不是不给甜枣,而是甜枣还在河北,你凭本事自己去取吧。

此外,朝廷还放开了募兵之权,允许地方州县自行招募团结兵自保,免得被叛军几百人规模的部队,随便攻城就能拿下。

不得不说,朝廷的这些军令,从长远说,确实效果可能很大,甚至彻底改变大唐的政治军事格局。

但从短期上看,效果不大。真正能够短时间内奏效的,不过是让崔乾佑与方重勇各带一支主力军团,守好关中的门户而已。

在基哥心中,甚至连洛阳都打算放弃了。

可是,叛军的推进速度,还是大大超乎了朝廷的想象,特别是在河北这边的推进速度。

河北有几处地方非常要害,乃是朝廷收集河北粮秣,转运到长安的关键节点。

沧州长芦产盐,刘晏改革后,这里的海盐不仅供给河北所有地方,而且还通过运河运到洛阳贩卖,换成绢帛后输入关中。

德州安陵、贝州清河、魏州元城、冀州信都,都是朝廷囤积粮秣之地。所有从河北搜刮上来的粮秣,都要囤积于此,然后通过运河转运到长安。

特别是贝州清河,号称“天下北库”,粮草与其他各种生活必须品堆积如山。

皇甫惟明为筹集军资而不劫掠河北地方,派出手下悍将李归仁,从幽州出发,不直接南下,而是沿着运河永济渠南下,接连攻克沧州、德州、贝州、魏州,饮马黄河,兵临相州。

各州抵抗可谓是微乎其微,当地官员或降或逃,甚至还有人给叛军引路。

河北重镇邺城便在相州,向西走滏口陉,可达太原城,向南便是黄河咽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得运河之财,军资不缺,皇甫惟明大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对朝廷积怨已久河北百姓踊跃参军,都盼着将来能杀入长安大肆劫掠!

各地官府皆开城迎叛军入城,甚至连官袍都没换,就地任职!

一时之间,“清君侧”之声沸反盈天!

叛军气焰极为嚣张,已经有叛军游骑踏过黄河冰面,直接在濮州(濮阳)、郓州、滑州(白马)等地侦查,大有渡过黄河,闪击洛阳的趋势。

当然了,这些叛军并不认为他们自己是叛军。朝廷无道,他们起兵只是为了找朝廷讨一个公道而已!

这又有什么错呢?

话说回来,输了才叫叛逆;赢了的,那叫吊民伐罪!

……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啊!”

相州南面毗邻的卫州,州治汲县城头上,一个穿着红色官袍的官员,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着急得来回走动。

他就是杜甫,因为李林甫的遇刺,受到牵连被贬官,本来要去岭南赴任州刺史。

得亏好友元结捞了一把,动用吏部的关系,将杜甫安排到了卫州当司马。

当然了,元结自己就是卫州刺史,知道本州司马之位空缺,并且卫州是中州,没什么人愿意来这里当司马,所以他才确信调度必能成功。

“子美老弟勿虑,叛军还不可能这么快就来卫州。”

元结拍了拍杜甫的肩膀,安慰他道。

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是明白,河北局势之糜烂,已经无药可救。多番打听后,元结才明白皇甫惟明所图甚大,并非是一路打砸抢过来的,那帮人很懂得收买人心。

利用河北百姓普遍对朝廷的不满,号召他们支援叛军,甚至直接加入叛军,承诺将来对河北轻徭薄赋。

皇甫惟明要的是天下,手里又捏着皇子。只要他自己不称帝,便有很多立场中立的人顺势追随。将来叛军会不会入关中,谁也说不好。

在大部分河北人看来,叛军才是王者之师,正统大义所在。

现在的唐庭才是无道,应该被讨伐。

“次山兄啊,这次情况真的不一样。皇甫惟明那边的叛军,可不是普通蟊贼,他是要改朝换代啊!”

杜甫拉着元结的手急切说道。

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皇甫惟明将来也是曹操一般的人物,不可能还政于李琬,将来改朝换代是必然。

现在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一如方重勇前世那些高考完不打算复读的学子,压根不会再去看复习题一样。对于皇甫惟明来说,夺取长安的过程,就是考试。

将来如何,如同考试结束,那都要再说。从前的承诺,不作数也很正常。

“子美老弟,你说的这些,我们说了也不算啊。着急又有什么用呢?”

元结叹息道。

他身后有一个大家族,这次河北叛乱结束后。元结已经写信给家中,让家族子弟参与本地团结兵,于汝州鲁山集结。目前这支队伍已经有两千多人,元氏一族几乎掌控了鲁山团结兵的话语权。

至于是干啥,不问可知。大概,就等着元结这位刺史带着朝廷的“任免书”来鲁山了。

看到杜甫还是忧心忡忡,元结凑到他身边,压低声音说道:“事若不谐,子美老弟可随某一同去汝州,那边有可战之兵!”

嗯?

杜甫像是头一次认识元结一般,用莫名惊诧的眼神看着对方。

“次山兄,难道…已经,已经……”

杜甫语无伦次,他万万没想到,元结早就想好了退路。

而且,似乎并不看好官军能够顺利平叛。

“你心里明白就行了,如今这情况,不从贼就算是对得起朝廷了。

让某这样白白送死也不是個事啊,某身后还有那么大一家人。”

元结看着杜甫苦笑道。

他这种“找退路”的行为,其实本身就是对朝廷的“忠诚不绝对”了。

而如元结这般还算忠心的刺史,又有多少没有准备退路呢?又有多少人还不如元结,直接投靠皇甫惟明又有多少呢?

杜甫顿时感觉这一波或许真的大事不妙了!

“使君!使君!叛军已经不到十里地了!黄色军服,卑职不会错的!”

卫州汲县县尉南霁云对元结抱拳行礼道。

他本是在黄河两岸划舟摆渡的出身微寒之人,精通武艺却无用武之地。

自皇甫惟明起兵后,河北各地不少刺史、司马、县令逃之夭夭,官府也在四处招募官员补缺。

但应者寥寥,合适的更少。

汲县县尉在叛军起兵后第三天就跑路了,跟他一起跑的,还有卫州各县不少官员,甚至包括一个县令!

元结发榜讨逆,招募有识之士补缺,南霁云就是这时候进来补县尉缺的。待叛乱平定后,哪怕其间南霁云什么也不做,也可以堂堂正正的当个县尉,甚至极有可能获得升迁,彻底走上官场之路。

大叛乱,也是大洗牌。

“来了么?点兵,准备守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