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上)(1 / 1)

大唐梅花录 刘时嘉 1999 字 11个月前

自李世民即位后,君臣一心开创了贞观盛世,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重,百姓从战火中走了出来,看到了天下的太平。

然而在天下太平的背后,始终有暗流涌动着,再强大的帝王也会有体衰的一天,也会有离开人世的那一天,所以继承人的选定是固国本,稳民心的一项举措。因此自贞观元年,李承乾就被立为太子。

选定李承乾为太子是李世民出于多方面考量的。一是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担心朝局不稳,所以急需迅速选定继承人以固国本;二是李世民需要拉拢李渊、李建成旧部,那些人将宗教礼法看的甚重,立嫡立长也是他们希望看到的,而不是立贤;其三就是昔日秦王的旧部,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干人等都希望未来的太子出于昔日秦王妃的孩子之中,毕竟当初一同经历过诸多大难,同过生死自然希望共富贵。

昔日的秦王妃,也就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在她还在世的时候,上辅佐帝王,下教育子女,真乃圣上的贤内助。可惜好景不长,长孙氏于贞观十年病逝,年仅三十六岁,李世民自然是悲痛万分,李世民与长孙氏的三个儿子表达悲痛的方式也不尽一样。

幼子李治年纪最小,当时只有八岁。在寻常人家一个孩子八岁丧母都会令孩子悲伤万分,更可况是古往今来最凉薄的帝王之家,小李治失去了最大的依靠,终日以泪洗面。李世民戎马一生,心系天下,文治武功皆为帝王之上品,杀伐果断的他自然是看不得自己的儿子这般软弱,想着这小儿子未来能为他的哥哥们分忧,就是最好的结果了。但始终见不得自己的儿子终日这样悲伤,便给当时已经封为晋王的李治加封为右武侯大将军,到贞观十七年为止,一直相安无事。

李治做为皇子已经受到了寻常皇子接受不到的封赏,然而与他的亲二哥,皇四子李泰比起来,只能说是九牛一毛。

李泰生于武德三年,在他出生时就被他祖父李渊册封为宜都王,不到一岁就被进封为卫王,又被授予上柱国。在李世民即位后,李泰又被改封为越王,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在长孙氏去世之前又兼任左武侯大将军、鄜州大都督、雍州牧等职,却不之官(不用去上任。

李泰从小就因多才多艺深受李世民喜欢,然而长孙氏看到了李世民对李泰如此多的恩宠之后,心里却产生了一些隐忧。

长孙氏深知如果最有才能的儿子不是太子,将会发生什么,她很怕当初她丈夫发生过的事情在自己亲骨肉身上再发生一次。做为妻子,她可以支持丈夫的理想,然而做为母亲,她十分看不得两个儿子为了皇位将来骨肉相残。

她时常劝李世民不要给予李泰更多的赏赐,让李泰当一名逍遥自在的王爷就好,不必获得如此殊荣。李世民对于加封李泰,始终是独断专行,任自己的皇后如何说,他该怎么封赏就怎么封赏,他优秀的儿子值得。

李泰对于皇帝的封赏,心里自然是十分开心的,他也知道自己父亲的皇位是如何得来的,他还记得玄武门兵变那天的秦王府,他的母亲长孙氏抱着他和他大哥的场景。李泰生来天资聪颖,当一个人的天资过于出众时,他的心思也会异常敏感。他敏锐的察觉到他父亲对他的封赏意味着什么,未来的皇位他父亲昔日摸得,未来的他也摸得。他也感受到了他母亲不想他觊觎未来皇位这一件事,不过对于这件事,他无能为力。

母亲去世,对于李泰来说,自然是十分令他悲伤。可惜生在帝王之家,每一个对皇位有觊觎之心的皇子的情欲与寻常人自然是不一样的,李泰收起了悲伤,他知道没了母亲的掣肘,皇位对于他来说,不是不可能。

在守丧期间,李治自然是真悲伤,甚至说是悲伤过度;李泰也不是假悲伤,但是他的悲伤更多是表现给皇上李世民看的,李世民看到李泰在守丧期间的表现如此得体,对他这个儿子更是欣赏了。此后更是徙封为魏王,遥领相州都督,共督天下三十余州军事,仍不之官。

如果说在长孙氏去世以后李泰是愈发受恩宠,那么太子李承乾的日子自然是越来越不好过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